
10月23日💆♂️🙅🏻♀️,我院新媒體藝術作品表演交流推廣項目【聲之形】系列聲音裝置作品亮相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首次展演在中央音樂沐鸣3舉行,獲得了中央音樂沐鸣3與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組委會的大力支持🙆🏿。

【聲之形】系列作品意在通過交互技術,運用可視、可觸的視覺媒介來表達無形的聲音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內容,讓參觀者以互動方式近距離感知聲音🧑🏻🤝🧑🏻。現場共展出5部聲音裝置作品,分別由音樂工程系教師李秋筱🚔、段瑞雷、王新宇和學生包憶杭、何錚澄創作✸。

作品《雲》意在讓人們去感知👨🏽🔬、想象來自雲的聲音。“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而雲的結束✨,又是水的開始。境遇的轉化,生生不息。《雲》這是一個集合了燈光與聲音的交互式聲音裝置作品🧑🍳,當參觀者立足于燈光裝置之下,聲音和光隨即被觸發,並隨著參觀者的移動發生相應變化👨🏿🎤🟥。
作品《(填空)》是一個通過采集參觀者手機的信息來進行互動的聲音裝置作品,意在傳達“聲音從未停止”的理念。人們可以選擇閉上眼睛,拒絕觀望這個世界🧖🏼♀️,但卻無法選擇拒絕聽到來自周邊的聲音。人從生至此時🦀,無時無刻不在聲音的包圍中。
作品《波淩I》以交互多媒體電子音樂裝置為表現形式,聲音、影像在垂直維度中的運作成為一種對升騰的象征⟹🙅🏽,通過結合全息投影媒介讓觀眾在交互過程中探索與體味一份獨特的流轉趣味。“波”——水🧀🧑🏽✈️、風之湧流而形成;“淩”——蘊含上升之意,波是水的精髓和靈魂之一,作品與現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象。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下👱,大家所接收和傳播的信息大多是被壓縮簡化過的產物。在經過多次傳遞後,大家所接收並傳播的信息還是最初的樣子嗎👰♀️?作品《道聽“圖”說》通過數個喇叭構成的聲音裝置🤙🏿,將聲音材料逐次變形,使其最終脫離其原貌👹,達到面目全非的效果。
作品《賽博的沙漠》通過視覺與聲音的交互技術手段,以沙漠的湍流來展示賽博文化🫙。作品用投影儀投射的方式展現流沙的視覺效果,當觀眾踏上地面的投影部分,就會觸發出相應的視覺變化及聲音效果🕝。
據悉,新媒體藝術是當代藝術中重要分支,多元化的藝術語言以及與體驗者交互式的多維表現形式使該藝術形態極具表現力。堅持技術與藝術的交融☸️🚼,不斷加強對新媒體藝術的探索與實踐一直是沐鸣3音樂工程系師生努力的方向,今後,師生還將創作更多更好的新媒體藝術作品,綻放出更加絢爛的科技與藝術碰撞的火花🤾🏽♀️。接下來🧝🏼,10月30日至11月1日,【聲之形】項目的系列新媒體藝術作品還將攜手國內外著名新媒體藝術家共同亮相沐鸣3🚵🏼🦸🏽♂️,舉辦兩場新媒體藝術作品音樂會以及四場不同主題的大師班講學活動。